:::
:::
後疫情時代產業創新的契機/張建一

《後疫情時代產業創新的契機/張建一》

 

經濟與產業的持續發展,仰賴源源不絕的創新,而創新的涵義是什麼?牛津大辭典對創新的定義是:「改變到有價值的地方」。經濟學大師熊彼得(Joseph A. Schumpeter)首先提出經濟學上對創新的詮釋:「把原來的生產要素重新組合,改變其產業功能,以滿足市場需求,從而創造利潤。」針對這種概念,熊彼得進一步明確將創新型態區分為新產品、新技術、新市場、新來源、新組織五個型態。

 

換言之,企業或產業面環境重大變革時,就必須從產品(或服務)、技術(或服務模式)、市場開發、要素或原料來源的掌握以及組織內部型態去進行改變,以使企業與產業走到有價值的方向。

 

2019年11月開始至今的COVID-19疫情,幾乎對全球所有產業的生產與需求產生嚴重衝擊,雖然各國的疫情已慢慢趨緩,經濟逐步解封,恢復生產與消費,但是,過去的生產與需求模式已經發生重大改變,已無法回到疫情之前的情況。

 

未來,疫情將使人民生活與消費型態產生重大改變,然而,在病毒擴散及各項管制措施下,巨量資料、AI等數位科技應對疫情的潛力急速爆發,不僅可同時減緩疫情傳播、縮減防疫及封鎖政策所造成的經濟損失,更將重塑未來新經濟、新世代的可能樣貌。因應疫情過後的新經濟模式,企業與產業應跳脫既有的經營模式框架,以前瞻與嶄新思維,思考後疫情時代下產業創作的契機。

 

例如,零接觸經濟必是未的產業趨勢,因為防疫措施造成人流限制及移動頻率降低,促使消費市場、工作方式由實體轉向「宅經濟」。因應防疫期間生產與服務不間斷,也激勵企業必須加速導入機器人、遠距體驗服務等新型態模式,進而帶動各種零接觸經濟的蓬勃發展,驅使企業調整營運模式及進行數位轉型,以開啟新商機,宜趁此氛圍積極發展零接觸經濟,作為數位經濟主要驅動力。包括前面所提的五大創新類型。

 

此外,這次疫情使得各國更加重視醫療照護體系的標準規格、軟硬體設備。臺灣具備全世界最優質的健保制度、優良的公衛體系與 IT 研發能力,應掌握此契機積極發展大健康產業,包括:數位療法、精準醫療、智慧醫療、數位防疫、健康促進等,藉由數位科技結合大數據,銜接前端生醫研究及後端產業發展,提升國內防疫與醫療照護能量,有機會使國內健康相關產業鏈輸出國際。

 

最後,資料經濟生態系的建制,將是後疫情時代最重要的工作。 資料為數位時代的新能源,跨領域資料串聯應用,可提升公共治理績效,並創造新商業模式。以台灣而言,數位科技應用在此次疫情防治的貢獻有目共睹,未來在政府進一步完善數位基礎建設、促進資料流通、資料治理及應用、以及資安與個資保護下,企業與產業應好好利用於建構資料經濟生態系,帶動資料經濟相關產品與服務的發展。

 

基本上,台灣企業獨步全球的製程管理技能,使台灣取得全球「穩定供應鏈」的美譽,加上世界經濟論壇(WEF)對台灣創新的高評價,顯示國內產業投入研究發展至今,已演變出各式各樣、多元化的創新型態;大企業不斷專精於代工,創新或許受制於國外領導廠商,卻也持續追求技術上的突破,而中小企業面臨不可忽視的企業生存問題,加上近年來政府積極鼓勵創新創業,使得高技術含量的中小企業也積極提升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,並透過專利申請確保競爭優勢,並取得法律保障。

 

後疫情時代,新產品、新技術、新市場、新來源、新組織必將有所改變,台灣企業與產業應積極掌握此波有利台灣的契機,透過不同構面的創新,創造自己與台灣的價值。

 

轉載自經濟部經新聞https://www.economic-news.tw/2020/06/innovation.html

【返回】